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

ARM:中国式IP授权模式的创立者

在中国市场上,ARM花费了近6年时间,打造了从知识产权、芯片设计、代工制造到系统组成的完整芯片产业链,开创了独一无二的市场推广模式,充分发掘了中国IC设计市场的潜力。

“如果没有ARM,世界将会怎样?”——坐在窗边,一边耐心回答问题一边在草稿纸写画的ARM中国区总裁谭军,忽然抬头,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谭军:任何公司必须坚持创新,否则将变成"温水中的青蛙"。

不必寻找问题的答案,单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显示了ARM对于世界IC产业的促进作用。多年来,ARM将众多IC设计公司从核心处理器电路设计的烦恼中解脱出来,灵活、方便的IP核应用于各类芯片设计中,节省了IC设计时间和成本,促进了IC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样,ARM对中国IC产业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在中国市场上,ARM用了近6年时间,打造了从知识产权、芯片设计、代工制造到系统组成的完整芯片产业链,开创了独一无二的市场推广模式,充分发掘了中国IC设计市场的潜力。谭军自豪地说:“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作为中国IC产业从浮躁到成熟的见证者,ARM已成为中国IC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中国IP授权市场格局的变化,ARM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先知先觉的ARM已开始绘制中国市场新的创新路线图,欲捕捉更大的商机。 成功的开局 从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开始,ARM就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市场的发展策略,如今已取得了显著的市场销售成绩。据介绍,在ARM全球销售额中,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占据了一定比率。2006年ARM全球销售额为4.8亿美元,其中,来自授权业务(License)的销售额占到了40%的份额,版税业务(Royalty)的销售额占40%,开发工具的销售额占到12%,而来自服务的销售额占8%。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ARM 的主要销售来源是ARM7和ARM9,共拥有30多个客户,30%客户的IC产品已开始量产,大量OEM厂商开始购买这些IC公司的产品。谭军说:“不仅是我们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客户也到了收获的季节。”然而在这成功的背后,是ARM在中国市场的艰难开局和长年坚持。 据谭军回忆,ARM在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时,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直到2002年加入WTO之后,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才步入正轨。而且当时中国并无大规模IC设计产业,IP授权是全新的概念;众多的中国整机生产厂商只有加工制造能力,而无系统设计能力,多从国外IC公司购买技术芯片。 谭军分析道:“在当时情况下,ARM要拓展中国市场势必面临三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ARM的IP授权模式会不会被中国IC公司接受;第二个难题是中国IC公司在接受了ARM的IP授权模式之后,设计的产品能否成功生产;第三个难题是ARM的IP能不能得到保护。以上三个难题环环相扣,ARM必须逐一解决。 首先,ARM要让中国IC公司接受IP授权模式。谭军直截了当地说:“IP授权模式能否被接受的关键点是IP价格能否被中国IC公司接受。”考虑到初创的中国IC公司资金欠缺,无法支付高昂的IP费用,于是ARM便将IP授权费用分成两部分,将一部分较小的IP费用授予IC设计公司,而另外大部分IP费用授予资金实力雄厚的晶圆代工厂。如此,IC设计公司仅需较少的费用就能获得IP授权,而且是使用一次IP付一次费用,减少了资金压力。 同时,晶圆代工厂花巨资购买ARM的IP之后,ARM向其提供Foundry-based CPU,这样IC设计公司只需完成部分IC设计工作,其余的IC设计工作由晶圆代工厂完成。这种合作模式保证了IC设计公司设计出来的产品能够顺利生产。此外,ARM规定,只有ARM授权的IC设计公司,晶圆代工厂才能为其生产,有效的防止了IC设计公司将ARM的IP复制给其他公司,保护了IP。 “首先,将IP成本及费用分成两部分,ARM被中国客户接受了;接着,IC设计公司仅需做少量自己产品有关设计工作,就能在晶圆代工厂生产含ARM CPU IP的产品,保证了产品生产;最后,通过晶圆代工厂的授权把关,保护了IP。”谭军娓娓道来,让人拍案叫绝。 ARM成功解决了在打开中国市场的三个难题,找到了市场切入点,开局大胜。 锻造产业链 开局成功之后,ARM并未停止不前,而是寻找更深层次的创新之路。对“温水煮青蛙”故事有独到见解的谭军说:“任何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否则就变成温水中的青蛙。”ARM要锻造完整的中国IC产业链,为IP授权业务培养产业环境。 打造IC产业链,并非ARM的初衷,而是在中国市场摸索的结果。在2001年,中国IC设计公司还不到50家,产业链不健全,缺少晶圆代工厂厂,只能在国外进行流片。而作为中国IC设计公司潜在客户的OEM厂商,也只能购买国外芯片技术,在方案设计、开发工具、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十分欠缺。谭军说:“如果中国IC公司采用ARM的IP生产的产品,OEM不想用,或没有能力用,那么中国IC公司就不会成功,ARM也就没有了市场。” 于是,ARM确定了培育市场的三要素:晶圆代工厂、开发工具和方案、人才。ARM首先从产业链末端做起,为OEM提供开发工具,培养人才,改变OEM的设计开发习惯,培养开发3632位ARM处理器的能力。目前,ARM已与周立功、北高智英倍特等公司合作,为OEM提供开发工具。同时,ARM这些公司与中国重多知名大学合作,为每个学生提供一套开发工具,为OEM培养人才。 为了保证IC设计公司产品的生产质量,ARM与中芯国际、宏力等晶圆代工厂广泛合作,使得产品工艺从0.25mm25nm到0.18mm18nm,再到0.10mm09nm以满足不同IC设计公司的需求。谭军进一步说:“在产品生产质量得到保证之后,就要考虑产品上市时间。”为了缩短IC设计公司产品上市时间,ARM联合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力量。目前,IC产品从设计到上市最快只需9~12个月时间。 在为OEM提供了质量可靠、上市及时的产品之后,ARM及其合作伙伴还为OEM提供软件方案。谭军解释说:“纯硬件的IC并不是OEM真正所需要的,他们需要带有软件方案的IC产品。因此,我们的合作伙伴必须提供软件服务。”他举例说,ARM深圳的远峰计算机可以为生产GPS的厂商提供带有GPS软件平台的IC平台,解决了OEM软件开发中的难题。 在打造产业链的过程中,ARM帮助IC设计公司和OEM建立了密切联系。据了解,一旦OEM采用IC设计公司的产品,IC设计公司就向ARM支付版权费,ARM销售收入就不只是授权费用,而是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谭军总结道:“在建设产业链的过程中,晶圆代工厂是短期一个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开发工具和方案是中期的重点,而人才是长期的投资。经过6年的努力,我们为OEM培养的人才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未来创新之路 如今,中国全球的IP授权市场已发生了深刻变化,不仅有IP公司在做授权业务,而且部分IC公司涉足IP授权业务。谭军承认:“随着45nm制造工艺的出现,以及有线、无线的可连接性、信息安全等新应用的出现,都对ARM提出了挑战。”但他指出,目前许多IP授权公司仅停留在向IC公司出售IP的阶段,并未像ARM那样打造产业链,更没有像ARM那样绘制新的创新曲线。 为了进一步节省OEM产品开发成本和时间,降低风险,便于IC设计公司在设计产品时,OEM能够通过FPGA进行产品开发和小批量生产,2007年3月ARM公司和核心合作伙伴Actel公司,在北京共同发布了第一款专门针对FPGA应用的ARM Cortex-M1处理器,实现FPGA、ASIC和ASSP的标准化,降低OEM厂商产品开发成本和时间。此举被视为ARM在中国市场新一轮的创新策略。 未来,ARM将从性能、功耗、信息安全等方面着手,持续推出新产品。谭军说:“每个产品都有生命周期曲线,我们必须在一个产品到达生命周期曲线顶点之前,就要通过创新推出下一个产品,以确保所有产品生命周期曲线跌加在一起,成为一个上升的曲线。”但他坚信,未来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创新必须是适度创新,并非越先进越好。 如今,中国IC产业正在蓬勃发展,ARM如何通过持续创新为中国IC产业注入新动力?对此,谭军谦虚地说:“中国IC设计公司采用ARM的IP,只是多了一份成功的可能性。在一个IC产品中,ARM的IP核仅是一个载体,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在ARM的IP核之外的绝大部分是要靠IC设计公司去设计创新,他们的创新才是IC产品成败的关键。”他感慨道:“若干年后当中国的IC产业发展壮大时,我在回忆时,如果能够感受到自己也是中国IC产业中的一员,那就是最大的欣慰。”
责编:Quentin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微信扫一扫,一键转发

  • 关注“国际电子商情” 微信公众号

推荐文章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