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

本土分立器件品牌创业话题引发网友热论

不久前《国际电子商情》网站邀请两位本土元器件初创企业的老总一起开展了“本土分立器件品牌创业路上的喜悦与烦恼”专题讨论嘉宾的精彩观点和读者们精彩互动激出了很多闪光的火花。其中关于本土元器件企业创业环境的话题,以及对日韩企业成长背景的探讨,都有着很实际的借鉴意义。

fd6esmc

不久前《国际电子商情》网站邀请两位本土元器件初创企业的老总一起开展了“本土分立器件品牌创业路上的喜悦与烦恼”专题讨论(http://forum.esmchina.com/FORUM_TOPIC_1000164037_0.HTM)。嘉宾的精彩观点和读者们精彩互动激出了很多闪光的火花。其中关于本土元器件企业创业环境的话题,以及对日韩企业成长背景的探讨,都有着很实际的借鉴意义。在此整理出专家和网友们的精彩发言,一方面供业界参考,另一方面也期待得到读者更多的谏言献策。 在谈及本土品牌创业话题时,嘉宾们一致认为目前中国的元器件行业创业环境非常艰辛,成活生存下来的企业非常不易。 深圳市南方芯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义认为国产半导体器件品牌走到今天的局面很不容易,其原因有三:一是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本土品牌绝大多数是由个人或几个人的小公司发展起来的,很多企业从开始就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在市场里单打独斗,孤军作战;二是公司成立之初几乎都没有风险投资的介入,很多品牌的发展是从零开始的;三是从诞生之日起,国产品牌就受到国外品牌的遏制和打压,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于国外品牌的强势推广,另一方面来自使用厂家对本土品牌的偏见。罗义表示,每一个本土品牌的成长都充满了艰辛与苦恼,而正是这种艰辛与苦恼,造就了本土品牌具有很多国外品牌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另一位嘉宾南京萨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斌认为国产元器件艰辛的创业过程是九死一生,技术、规模、品质、资金、人才等等诸多问题都困扰着所有的国产元器件制造商。 读者“ljt20031015”认为日韩元器件企业的成长值得中国企业借鉴,其中产业环境是影响本土电子业成长的重要因素。目前整机企业是元器件行业的上帝,其发展模式必然决定了元器件行业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中国电子制造商普遍存在价格战、低利润扩张模式、没有创新、拖欠货款等现象,在这种环境下,元器件行业能够生存下来已经很不错,品牌与创新更是何等艰难。环境不改变,这种局面就难以快速改变,反过来也就制约整机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反观日韩则不同,“ljt20031015”举了韩国三星和丰田公司的两个例子。韩国三星为了摆脱高分子导电聚合物铝电解电容器掌握在日本企业手里的局面,出资20亿韩元扶持韩国的企业开发固态铝电解电容器。日本丰田公司开发HEV,包含了其供应链各个企业如电池、电容器、电机、驱动模块、控制软件等创新技术,而上述部件的开发又包含子供应链的技术支持,如果没有形成战略合作关系,HEV就不可能领先于全球。 对此, 韩斌认为中国政府也有做实事, 例如科技部每年数十亿资金无偿提供给各类企业, 每个省市也都有相应规模的资金配套。“ljt20031015”则认为该措施目前是对好企业的锦上添花,而不是对资金短缺企业的雪中送炭,间接变成了税收返回。相当一部分网友也认为这项措施作用不大,读者“euhu”直言,国家的扶持资金都让被扶持的企业拿来当价格战的资本了,而没有用作研究费用。 嘉宾罗义就他当年与日韩企业多年打交道的经验,谈了他对韩国这方面的做法。一是日韩国民的民族性使得他们的工程师首选本国产品。“我曾经多次到过韩国,我很了解他们的整机产品工程师在选择器件时的规则,他们一定是先看韩国品牌有没有,如果没有,再和三星等公司的工程师开会看看可不可以开发,实在没有才会考虑用国外品牌。” 谈到长期国家政策规划,罗义举了韩国的电子研究所(KET)的例子。“KET的功能就是规划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以后的电子产品,规划好了就会对相应的项目进行投资。当投资的项目可与市场结合的时候,项目负责人就可以带着团队拿着国家的钱出来开公司。这就是很多韩国电子创新公司的起点,而他们的创新产品第一时间会与三星等大公司合作,三星也会对这类企业大开绿灯。反观中国的整机企业,工程师的初始设计大多数源于DEMO板,这块板不是国外元器件公司提供的,就是从国外的整机上卸下来的。他们第一时间要做的事情就是把DEMO板上的物料找齐,至于选用什么器件,用哪个品牌,不一定是工程师说了算,即便有国内的替代产品,通常情况下工程师们为了保住饭碗,降低物料风险,尽量都不会选择更换产品。” 因此罗义认为:“本土元器件的机会在于同类的产品实在没有利润,必须做COSTDOWN的时候,才会予以考虑,然而到这个时候,国产器件供应商的利润已没有保障了。所以说目前我国的创业机制和整机企业的工程师设计水平限制了国产元器件的发展与创新。” 罗义的观点得到了读者们的认同。读者“LiangYuan”对此感触良多。他表示,韩国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不丰富(朝鲜半岛的主要矿产多位于北朝鲜)。朝鲜战争之后,主要依靠美元才从废墟中起飞。韩国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大力扶持本土企业,使大公司占GPD的比重极高。以三星、大宇为龙头,带动周边配套产业链的形成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加大,反过来使三星的整机可靠性不断提升。这些成为了韩国的国家策略,官产学形成闭路正反馈,使产业链的竞争力越来越强。最重要是韩国人的民族性使然,“身土不二”,就是说韩国人的身体只能接受韩国土地里出产的物品。元器件是电子产业中最基础的一环,整机厂商能否支持本土的元器件企业,不仅仅需要国家意志的体现,也需要民族心的认同。 读者“寒江垂钓”对目前这种局面的形成做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探讨元器件行业的成长环境,不但要看元器件企业的客户,还要对整机分销终端进行分析。在中国,电器卖场拼命压榨整机厂商利润,并且还拖欠货款,这造成整机厂商只能转嫁压力和风险到供应商。目前中国的电器分销端大多处于规模扩张中,资金链都较为紧张,所以压榨供应商利润和拖欠货款也就成为家常便饭。“寒江垂钓”表示,政府该扶持和监管的对象应该是分销终端,只有下游企业顺了,上游元器件企业的日子才会好过。读者“kuangsir”建议国家能搞个整机用户投票的议案,让业内用户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质好的国内元器件企业投票,再加上专门审核机构认证,做到公开、公正,然后对得票高的、认证通过的企业,国家给予资金扶持。 对于本土元器件企业的出路,读者“stanleywang”建言:“我觉得国家应该在元器件的材料、工艺、流程方面多支持企业及研究机构的研发,加大投入力度。说到底,元器件的性能与材料、工艺是相关的,为什么中国企业的贴片电容达不到日企的水平,我们的晶体做不到高端产品,材料和工艺水平不足?看那些如TDK等知名的厂商,多数都在材料及工艺领域有着雄厚的基础和持久的研发。但是中国的元器件生产厂家在这些方面的投入显然不足,而中国的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又很不协调。如果能对加大材料、工艺的研究力度,相信未来中国国产的元器件就可在世界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本土元器件企业的定位和发展策略,我们认为专题讨论嘉宾韩斌的观点值得借鉴。韩斌表示:“细的针可以穿过布,而粗的多的筷子却很难。在企业创业初期,我们一定不要贪大求全,一定要在一个细分市场做细做实。许多人说,在成本上中国有优势,我们人力便宜,材料便宜,利润要求低。我不能苟同,这样只是简单的价格竞争,只有死路一条。便宜应该来自于技术的革新,管理的创新,营销模式的创新带来成本的降低,生产模式的革新带来成本的降低。中国有大量冗余的生产能力,让他们代工为什么不可以?中国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与他们合作为什么不可以?有那么多的代理商,让他们成为我们的渠道,为什么不可以?我们不一定要成为资源的占有者,我们要成为资源的整合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让本土企业的成本降低30%,我们把价格降低20%,我们还要多赚10%。”
责编:Quentin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微信扫一扫,一键转发

  • 关注“国际电子商情” 微信公众号

推荐文章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