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在中国电子市场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供应链服务公司,其服务涵盖贸易代理、仓储/运输/配送服务、流通加工/增值服务、供应链金融/财务服务、信息服务、虚拟生产、进出口通关服务、供应链优化等内容,可以融合供应链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提供一体化服务,很好地解决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问题。作为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其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遭遇到了哪些挑战?未来的发展空间在何处?本期我们特别采访到总部位于深圳的两家代表性企业:华富洋和创捷,共同探讨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土供应链企业发展近况
作为以进出口起家老牌企业,深圳市华富洋供应链有限公司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在行业中的经营规模排名也一直名列前茅,海关年纳税额达22亿RMB,在深圳百强企业评选中位列31,在行业中拥有极强的品牌力量。但谈及供应链,该公司副总经理沈敏华还是坦率地表示,以怡亚通、华富洋为代表的供应链企业,还不能看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我们实际只是将供应链中的某些特定环节截取出来上并加以整合”。他还表示,目前国内的供应链企业大都如此,集货/物流、仓储、报关、结算于一体,实质上为生产制造型企业提供包括跨境贸易、国内代理采购的贸易综合服务。
深圳市华富洋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敏华 |
这个说法看起来有些保守,但仔细琢磨,不无道理。实际上,供应链公司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内的另一家龙头老大——怡亚通,提出来的。作为流通行业的领先企业,该公司一直在寻求在原有业务基础上获得更多更大的进步,拓展事业版图。无疑,“供应链服务”这张饼够大,成为其最终选择目标。
但直到如今,即使是怡亚通,在供应链管理和服务这条道路上,仍处在摸索阶段。生产型供应链服务、虚拟生产、全球采购与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都在不断实验创新和推广过程中。虽然已经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但大部分内地制造企业对于供应链的了解和认识仍然比较落后,这就是所有新兴供应链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相对来讲,深圳由于处于改革开放前沿,且毗邻香港,在电子流通领域的创新观念上远远超前于内地。这也是多数供应链企业均由深圳起家的原因之一。沈敏华举例,一个位于上海的企业主,同时选择上海和深圳的公司为其报关进口原材料,一般上海公司需要1-2周左右的采购执行周期,而深圳公司仅仅需要一天。对于十分注重资金效率和利润率的制造加工企业来说,其效率驱动、竞争力提升的价值极为显著。
香港目前仍然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尤其是电子元器件。凭借地缘优势,深圳在过去的20多年间始终被作为进口电子零件的国内第一中转站。在这其中,深圳海关功不可没。一直以来,深圳海关也不断寻求突破,采用市场化的灵活手段提升电子元器件货物过关效率,并首创“客户协调员企业”机制:选择一批优质诚信的进出口公司,让其提供保证金账户,作为中间担保企业,审核并管控下游成千上万的贸易和制造企业。逐一审查变为抽查,先办手续后过关变为同时进行或先过关后补办手续,通关速度的提升不言而喻。沈敏华总结道:“深圳的供应链企业是在海关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而深圳海关则是被市场逼出来的。”
深圳市创捷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裁张继峰 |
全球经济持续动荡,市场的发展也瞬息万变,给进出口企业带来很高风险,因此华富洋在过去的几年主动退出了一些局部市场如出口业务。对此沈敏华表示,这种做法是“双刃剑”,负面影响是降低了发展速度、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但同时也有效规避了一些重大风险。
另一家来自深圳的供应链企业,深圳市创捷供应链有限公司近年来则一直处于快速扩张的态势。该公司副总裁张继峰介绍,创捷目前主营的业务是进出口通关服务、虚拟生产、供应链金融/财务服务、仓储/运输/配送服务,以上业务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是90%。
与华富洋类似,创捷同样由进出口贸易起家,拥有十八年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历史;同样拥有包括:海关总署AA类企业、深圳海关“客户协调员制度”企业等关键资质。此外, 创捷还斥巨资打造基于SAP ERP系统,以及基于IBM SI服务器架构具有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水平的创捷E-SCM电子商务平台,全面实现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电子商务化。
张继峰介绍,利用电子商务供应链平台打造供应链生态圈,就是利用电商平台进行订单及流程管理及ERP系统进行业务流程操作,同时在IBM服务器中建立数据库进行商业智能分析,为客户提供高效率低成本全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业务。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链接
第2页: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向
第3页:各种风险、挑战及可能性
相关阅读:
• 聚焦供应链行业新趋势
• 大环境造就升级契机,多维度拓展供应链服务内涵
• 供应链服务企业角色变化,试水新业务模式onpesmc
{pagination}
供应链服务企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当前的供应链企业来源主要有三个:传统物流企业业务延伸升级;传统外贸企业转型;以及IT企业的转型升级。曾经的玩法像汇差、利差、退税融资等盈利模式现在已经不再适用,深圳供应链业务和模式必须不断创新才有出路。张继峰强调,“做供应链业务的核心是风险控制,而要做好风险控制的关键是有一套完备的信息系统。”
据悉,目前创捷E-SCM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发挥强大的行业集聚效应,将聚集手机终端行业超过1,300家供应商、300家加工厂,以及来自印度 、巴西、南美等地客户,同时通过端口对接实现与海关、税务、商检、银行等第三方机构信息互联,最终打造一个供应链生态运营系统。
onpesmc
张继峰表示,近两年来创捷取得的最大突破就是:服务行业VIP客户,将虚拟生产做精做强;供应链信息化、电子商务平台的稳步发展。而未来,创捷还将打造供应链生态圈,并探寻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的新形式。
供应链金融不算是新名词,但在今天,愈来愈成为众多供应链服务企业不得不高度重视的关键业务。华富洋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敏华指出,由于整体经济大环境不佳,金融收缩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使得这类企业逐渐将供应链企业的资金作为其融资主要来源。
“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沈敏华强调,包括虚拟生产、代采购等一系列供应链企业的核心业务,最终都会集中到金融、结算上面来。实际上,供应链服务企业已经从传统的代理报关企业性质快速转变为:围绕进出口、国内代理采购等环节,提供金融服务的类金融企业。而这一特性,还将越来越强烈。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链接
第3页:各种风险、挑战及可能性
相关阅读:
• 聚焦供应链行业新趋势
• 大环境造就升级契机,多维度拓展供应链服务内涵
• 供应链服务企业角色变化,试水新业务模式onpesmc
{pagination}
各种风险、挑战及可能性
沈敏华透露,类金融性质的业务,在华富洋的业务格局中已经占到相当比重,且这一比重还在逐年上升。可以说,类金融业务,将成为驱动市场的最关键业务;而类金融风险,也将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此,为了管控庞大的外流资金,供应链企业们不得不将触角延伸到制造企业的采购环节、生产环节,甚至销售环节——为了确保其自身资金的安全性。怡亚通走在了前面,开发出生产型供应链服务、虚拟生产、全球采购与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等多重服务,华富洋、富森、年富、创捷等企业也随之赶上,形成了一支不小的新兴本土供应链服务企业队伍。
当然,队伍大了,各自走的路子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供应链企业不满足于电子类业务,开拓了高档家具、奢侈品等多重业务;而有的企业则始终坚守在电子元器件及设备领域。华富洋就属于后一种。
沈敏华介绍,华富洋多年来一直深耕电子元器件领域,因此即使在全球经济高度不确定的近几年,仍取得了25-30%的年增长率;而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这一增长数据恐怕还将达到35%。对于如此良好的业绩,沈敏华将其归功于消费类电子尤其是智能手机市场的大爆发。不过他也指出,目前华富洋有些过于依赖消费类电子市场,未来公司将逐渐调整方向,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以提高利润率,降低风险。
利润率过低,以及风险偏大,是所有本土供应链服务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两大挑战。除此以外,还有来自分销商和物流企业的疑问:当供应链管理公司逐步向上下游拓展业务范围时,会不会与其业务产生冲突?例如,代采购与虚拟生产挤压分销商生存空间,拓展自身运输能力会消化物流企业接单量,等等。
张继峰对此做出了郑重强调,“我们提供的是供应链的管理服务,不会参与真实的购销贸易,只提供订单及资金服务;同时,供应链企业是轻资产型经营,不会发展自有物流资源,核心及辅助仓储及运输服务皆采取外包方式,注重与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双赢,不会挤压他们的市场。但是,成本控制是必须的。”看来,各方暂时不用担心“井水犯河水”的事情发生了。
延伸阅读:告别野蛮生长,大供应链格局成趋势
来源:怡亚通
目前,“菜鸟”腾空出世,欲整合十大快递公司各自一套的物流系统,建立“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被炒得热火朝天。是什么把阿里巴巴和物流企业推进了整合大供应链的行列?在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思考这个问题。
据统计,全国共有300多个二级市场,2160多个三级市场。在一二级市场逐步饱和,以及城镇化带来市场红利的条件下,中国经济的活力因子向这些城乡加速下沉、渗透。把渠道下沉到三、四、五级市场去,成了很多企业近几年重点的营销策略。但中国企业过去一直没有重视“大供应链”的建设,很少能覆盖到较为落后的地级市,更别说再往下的城镇了。面对如此庞大的三、四、五级市场,节省供应链上的总支出成本,提高效率,构建中国“大供应链”迫在眉睫。
在“大供应链”格局中,供应链管理必须注重于整个生态圈的建设和完善,最大限度地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度一体化。这无疑也对身处其中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其整合升级,如不踩准节奏参与其中,将不可避免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境遇。
怡亚通作为中国供应链服务的引领者,早在2007年,便敏锐洞察世界性大品牌正猛烈地向中小城镇“下沉”,开始为“大供应链”格局做好准备。
2009年,怡亚通正式推出了“380”平台——它通过搭建全国性、多功能的供应链管理和服务平台,构建覆盖中国380个城市200万个终端网站的流通体系,以实现帮助上游厂家扁平渠道达成快速直供目的,提高商品流通环节的效率并降低流转成本。
经过3年发展,怡亚通“380”平台效应正显山露水,众多平台运作的合作伙伴也因“380”平台出现更好的发展势头。一方面对其价格体系更容易管控,这对于很多品牌商,尤其是针对传统渠道而言,一直是梦寐以求的;另一方面市场规模得到扩大,覆盖率、响应速度与专业化服务都大幅提升。
从生产的前端一直到销售的末端,怡亚通在国内第一次打通了全程供应链。从线下到线上,从B2B到B2C,“380”平台将会对中国“大供应链”变革发挥出关键性力量,让合作伙伴以最大的优势迎接新格局的竞争。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链接
相关阅读:
• 聚焦供应链行业新趋势
• 大环境造就升级契机,多维度拓展供应链服务内涵
• 供应链服务企业角色变化,试水新业务模式onpesmc
责编:Quen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