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撬动传感器蓝海,市场何时爆发?

在科幻电影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各种可穿戴设备,比如:漫威系列电影中托尼·斯塔克的钢铁战衣,《少数派报告》中乔恩·安德顿的体感手套,《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皮卡德舰长的徽章通讯器……它们几乎是每个科幻爱好者梦寐以求的装备。这些炫酷的可穿戴设备背后,都离不开各种传感器的加持。

现实中的可穿戴设备没有电影中那般神奇,大家都认为,当前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并未被充分挖掘和发挥。“功能单一”和“实用性差”都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传感器。日前,国际电子商情分析师采访了国内外多家传感器厂商,围绕可穿戴设备传感器做了多方面的探讨。lWResmc

全球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现状

可穿戴设备中融合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包括运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环境传感器、皮电传感器、心率传感器、气压计等。这些传感器正如人类的五官,同时又超越人类的五官,它可以精准地“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lWResmc

在过去的五年里,智能手表、助听器、耳机和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等关键产品类型推动了可穿戴设备的增长,促使传感器的销量有了更大的增长。据麦姆斯咨询预测,到2022年,全球可穿戴设备传感器的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6.54亿美元,2016-2022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达30.14%。lWResmc

lWResmc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传感器技术的发展、5G的进一步商用,可穿戴设备将迅速普及,功能日趋完善。艾迈斯半导体(ams)台湾区总经理李定翰表示,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对个人健康管理更加重视,在电子设备中需要整合越来越多的传感器,这种需求带动了新一波的产品开发和升级的热潮。lWResmc

艾迈斯半导体台湾区总经理李定翰.jpglWResmc

艾迈斯半导体台湾区总经理李定翰lWResmc

lWResmc

又因地域差异,中外可穿戴设备市场也有不同的表现。“国外市场以知名品牌的可穿戴产品为主,国内则呈现品牌和应用多样化趋势。国内可穿戴市场正在往细分领域发展,如幼儿安全穿戴、居家看护等应用。”他举例说。lWResmc

楼氏电子消费电子事业部中国区技术市场经理杨大稳.jpglWResmc

楼氏电子消费电子事业部中国区技术市场经理杨大稳lWResmc

lWResmc

楼氏电子消费电子事业部中国区技术市场经理杨大稳认为,伴随可穿戴设备更加智能化,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支持语音识别、语音通话、回声消除和降噪以及音源识别等功能。国外的高端品牌商,如亚马逊、谷歌等,正推出语音功能的戒指、手表和耳机,这些设备支持语音唤醒、语音通话和主动降噪,它们的上市将会带动新的流行趋势。lWResmc

他还介绍:“国内厂商也在推出手环、手表和耳机等设备,除了基础功能之外,这些设备还支持NFC(近场通信)现金支付、公交卡和身份识别等功能。另外,国内厂商还更注重成本控制和产品生产周期。”lWResmc

豪威科技LCOS运营总监张江元.jpglWResmc

豪威科技LCOS运营总监张江元lWResmc

lWResmc

微显示器是连接AR/VR可穿戴设备与用户的人机交互界面,与其他类型的显示器相比,可穿戴设备所需要的微显示器的尺寸更小,对功耗的要求更严格。豪威科技LCOS运营总监张江元介绍说,特别是用于AR眼镜的微显示器,它还处于产品应用的初期。现阶段国内外对AR设备的定位并不一样:国外AR设备公司希望该产品往手机替代品的方向发展,旨在打造一款既集合手机现有功能,又能实现移动式大屏和3D立体显示的产品。而国内除了部分商用市场之外,AR设备在消费品市场的第一阶段主要以手机配件的形式出现,并逐渐往一体机的方向发展。lWResmc

可穿戴设备传感器面临的挑战

据IDC预测,2019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有望突破2.229亿台,到2023年这个数值将有望增加到3.023亿台。lWResmc

消费者对可穿戴设备的期待越高,就越需要引入更多传感器和更好的组件,这给相关的传感器供应链企业带来了挑战。lWResmc

·技术方面的挑战

当可穿戴设备与云服务连接更紧密时,语音唤醒或控制、语音搜索云内容、语音获取服务等功能将日益普及。硅麦克风可实现高效的噪声抑制和回声消除,能提升可穿戴设备的语音通话质量和音频播放品质。lWResmc

杨大稳解释,对可穿戴产品的时尚、智能、个性化功能的追求,使传感器朝着小型化、低功耗、高信噪比、宽频响曲线方向发展,具有“集成度高、尺寸小、性能好”特点的硅麦克风将更具优势。为了迎接5G和IoT(物联网)时代的挑战,楼氏电子正在专注更小型化和更低功耗的硅麦克风设计。lWResmc

张江元称,在可穿戴设备中,AR/VR是5G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也是消费者最容易直观体验的应用场景。目前,AR/VR还局限于部分游戏、特殊工业和商业应用,如:安防、教育、电力、制造和巡检等。应而如何根据不同市场需求,保证技术方向正确和性能领先是企业最大的挑战。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老同学,你好棒
李晋
国际电子商情助理产业分析师,专注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市场及供应链趋势。
  • 微信扫一扫,一键转发

  • 关注“国际电子商情” 微信公众号

近期热点

广告

EE直播间

更多>>

在线研讨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