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8日下午,在与癌症顽强搏斗了五年之后,岑英权博士安详地离开人世。虽然隐隐感到这一天总要到来,但当噩耗从硅谷传来时,我仍然无法抑制心中的悲伤,失声痛哭。
英权兄1947年5月27日出生于香港,早年留学美国,获普林斯顿大学应用物理学博士学位,是硅谷知名的半导体专家和高科技创业家。我和英权兄于1995年在上海贝岭工作时相识。那时从硅谷回国工作的人很少,我们俩很谈得来,加上两人当时都是只身在沪,又都住在公司的宿舍区,几乎朝夕相处,很快成为好朋友。英权兄来沪之前,已经是硅谷的知名人物,他是著名的PMC-Sierra 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早已可以“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了。像他那样成功的创业家们,有的退隐江湖,去周游世界了;也有很多人改行去做风险投资;即使是再创业,也还是选择在硅谷。而他却选择了来上海工作。那时,国内的半导体产业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从产业角度讲,不论在制造或设计方面都还没有真正起步。而从生活质量上来说,当时的上海和美国相差甚远。我还记得有一次上海贝岭的同事到硅谷,我和英权兄各自在自己家里接待他们,回来后,有同事开玩笑问我:你们俩在硅谷有那么好的房子不住,跑到上海来受罪,是不是有毛病啊?所以,英权兄在那样的时候选择回国,是真正为了发展中国的半导体事业。
中国IC设计产业先驱岑英权博士wl1esmc
1996年,国家启动909项目,在上海创建华虹微电子集团。当时主管华登中国风险投资的茅道临先生和我、英权兄以及黄浩明先生探讨在中国创立硅谷式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并希望华虹能够参与投资。所谓硅谷式,即风险投资加创业团队的模式。那时国内的风险投资行业远没成熟,要创建这种公司,难度可想而知。在我们向电子工业部提出这一设想后,胡启立部长多次接见我们,与我们一起探讨此种模式的可行性。在胡部长的亲自支持和推动下,中国第一家硅谷式的IC设计公司,新涛科技于1997年在上海正式成立。英权兄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黄浩明先生和我各自分管销售和研发。胡部长亲书“新涛拍岸”四个大字送给我们作为鼓励。
作为中国首家硅谷式IC设计公司,新涛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不但经历了一般初创公司都会经历的艰难险阻,还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由于新涛有华虹的投资,美国联邦调查局人员曾“拜访”英权兄,对新涛科技从事的业务进行盘问,还要求英权兄向他们报告华虹人员在美的活动情况,遭到英权兄的当场拒绝。他说:作为公民,我依法纳税,已经尽到了我的义务。我没有责任向你们报告什么事情。英权兄正直不阿的品行由此可见。
英权兄以他卓越的领导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带领新涛走到成功的彼岸。2001年4月,美国半导体著名企业IDT公司以8500万美元现金的价格并购了新涛科技。那时正值网络泡沫破灭,全球股市大幅下跌,这一价格相当于新浪和搜狐两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在业界引起轰动。这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首宗类似案例,名列2001年中国十大并购案。《亚洲华尔街日报》评论说:这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里程碑。
英权兄在四年的时间里带领新涛员工完成了这一业绩,为中国IC设计产业做出全球瞩目的成绩,并为股东们赚取了高达八倍的回报。这样的成绩在全球股市大跌时取得,更加难得。新涛科技的成功被美国多所知名大学作为研究案例写进博士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中,这些学校的名单中有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伯克莱加州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我做为新涛的创始人之一,获得了诸如美国电机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产业先驱奖”和上海市“白玉兰奖”等多种荣誉,并被邀请到哈佛大学商学院现身说法。而我始终认为,这些荣誉更应该授予英权兄,他才是新涛的领军人物,他更是当之无愧的产业先驱。
在第一次创业成功之后,英权兄就已跻身硅谷最成功的科技富豪之列,更何况二次创业的辉煌。但英权兄的生活却相对简朴、低调,毫不张扬。在贝岭工作时,他和我一样住在贝岭员工的宿舍小区。新涛初创时期,他也和我及其他一些同事同住一个小区,从没有自己搞特殊化。然而,在他从新涛退休,准备回到美国时,对曾经为他服务过的驾驶员和阿姨等都给予厚赠。几年来,又对中美两地的癌症研究机构和其它慈善机构进行了广泛捐赠。英权兄以这种汪洋无泾的长者胸怀,实践了古人所说的“日费千金为一瞬之乐,孰若散而活馁几千百人”的境界。
英权兄对生活积极乐观,兴趣广泛。他的爱好之一是养锦鲤。他对锦鲤的宠爱,不亚于爱狗人对狗的宠爱。有一次,他上午很晚才来办公室,对我说: Sorry,我的鱼病了,今天带它去打针。我到那时才知道,原来鱼病了也可以打针。他热爱中国文化,喜欢收藏瓷器和书法作品。他经常和我讨论对某一件艺术品的看法,认真的态度绝不亚于对工作,有时两人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他对瓷器有特殊的爱好,为了学习和了解古瓷器的制造和鉴赏,我们曾一起前往景德镇拜访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学习有关古陶瓷的知识,参观古窑口和窑址。英权兄认为中国古代的瓷器和今天的半导体芯片有一个共性,即都是土(或沙)和火的产物。他相信既然中国昨天是瓷器之国,那么明天则应该是半导体之国。
我和英权兄相交十二年,由于是好友又共同创业,友情之外,更共同经历了难以为外人道的艰辛,彼此的关系大大超过一般朋友间的交往。他常和别人说,虽然他认识我只有十年,但感觉上却好象超过二十年。这几年两人见面的机会少了。一方面是因为他生病后不常来上海;而我又由于二次创业工作繁忙,也不能经常去硅谷看他。最后一次相见,是今年8月底。那时癌细胞已经侵蚀到他的食道,使他无法正常进食,但他精神仍然很好,谈了很多,并邀我一起欣赏了他的一些收藏。他谈到死亡,非常平静坦然地说:即使现在就走,我也无怨无悔。我的一生很美好,想要做的事都做到了,子女长大成人,都很成器,还有象你这样的朋友 ……不料那天一别竟成永诀。
英权兄的英文称谓是Ying K. Shum。有一次他对我说:我们两个爱好中国文化的人,为什么彼此以英文习惯相称?以后我称你崇和弟,你叫我英权兄吧?我当时觉得多年的习惯改了别扭,提议还是照旧。这次为他送行,我以英权兄称呼他,我知道他会喜欢的。
杨崇和
2007年12月16日于海上枫江书屋
时西窗吹雨 草木萧森
责编:Quen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