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规划与控制涉及到数学计算,例如确定最佳订单量、最高水位和补货点都需要一系列的计算。需求预测更涉及到数理统计,例如正态分布、指数分布、柏松分布和移动平均等。但是,库存规划不单是数学,尤其是多阶段库存控制,即总库、配货中心、地方库和销售寄存点等都有库存的情况。一方面数学模型本身很难实现多阶段优化,即同一产品在每阶段库存点放多少;另一方面补货时间、客户需求等变动因素太多,建好的数学模型也很难对付这么多变动。此外,管理方式和风险回避心理等都会影响库存控制。库存问题其实更多的是管理问题,而不是纯粹的数理优化问题,一些规章、流程和系统上的疏漏往往是造成库存飙升的深层次原因,就如下面案例所述。
案例背景
某公司采用典型的三阶段库存模式:总部支持多个地方库,地方库支持多个客户寄售点。库存控制主要是控制最高水位和补货点。由于业务连续几个季度大幅增长,该公司的库存节节攀升。库存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销售增加,这属于正常增长;另一方面是对一度出现的补货不足和短缺的过激反应,这属于非正常增长。在缺货恐慌心理的驱动下,地方库在短缺结束后仍然在不断地提高库存水位。为降低库存风险,总部对地方库的控制更加严格,地方库的最高水位、补货点的任何变动都必须得到总部批准,库存攀升的局面暂时缓解。
该公司的库存控制以季度目标为准,即各地方库、总库都必须实现预先计划的季度目标。自从强化库存控制政策以来,大多地方库的实际库存水位相当稳定,但有一个地区非常奇怪:季度快结束时库存节节下降,季度刚开始时持续上升,动辄上百万美元,该地区总库存约千万美元左右,而库存的主要驱动因素(最高水位、补货点)并没什么变动。刚开始,管理者认为可能是给客户发货不及时,例如季度中不及时发货,季度末则大笔发货、结账。但是通过客户的订单量,看不出未发货的订单量有明显变化。显然,这里面有小动作在起作用。
案例分析
其实,问题出在客户的寄售点。从总库到该地区的地方库,补货是通过MRP自动执行,严格按照补货点、最高水位补货,但从地方库到客户的寄售点则是人工补货,即手工产生补货订单。问题就出在人工补货的流程上。通过调查发现,自从总部对库存最高水位、补货点严加控制以来,该地区的规划员就通过过量补货给寄售点的方式来获得富裕的库存。比如,某产品在寄售点的最高水位为10,该规划员就补到15。如果这5件富裕库存出现在地方库,公司的MRP系统会自动发现,并转移到别的地方库或收回总库。但寄售点的库存不在公司MRP系统的控制范围内,于是这5件就成了该规划员的“小金库”,平时放着应急,到季度快结束时就想办法消耗掉。但运气差消耗不掉就可能影响本季度的库存指标。真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按照该公司的制度,不管是自动补货还是手动补货,超出最高水位都是违规的。该公司是跨国大公司,总部的员工大多“民风淳朴”,公司文化也以互相信任为基准,做事以符合流程、规章为重。谁会料到地方上的一个小小规划员竟然能游离在规章制度之外!
从中可吸取三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首先是信任但要确认,这不但适用于人,而且适用于流程、系统和规章。人的部分不言而喻,而流程、系统和规章则比较难以理解。一般来说,在全国或全球运营的大公司,各分部的条件不同,有些适用于全局的流程和规则到了某些特定地区,就不一定能够适用;即使能适用,操作人员也不一定执行。待在总部的管理者不能想当然,而要深入基层,了解操作细节,确认流程、系统和章程是否在正常运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此外,定期审核也非常重要。就拿案例中的这个违规操作,漏洞大到百万美元级,绝非一日之寒。如果及早审核该地区的库存控制流程的话,问题就不会演化到这么大。
其次,在新的管理措施出台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操作层的对策。例如在本案例中,总部收回所有库存控制的决策权,任何最高水位和补货点的变动,不管大小都必须总部批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的灵活性,但本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客户需求变动大,寄售点的库存水位需要及时调整,而且没有好的模型来计算寄售点与地方库的水位。总部控制了最高水位,看上去控制了库存,但本质问题仍在,于是地方操作人员绕开大路,走了小道,结果矫枉过正。
第三是人员的问题。基层操作人员,不要以为在同一岗位上工作多年就一定了解、执行制度与流程。有些做法从第一天起就是违规的,但由于没人纠正,做多了,操作人员反倒认为是正确的流程。拿上面的案例来说,始作俑时,该规划员一定知道这是违规的,因为该公司的规则其实很简单:任何物料流动都得由需求驱动,要么是客户订单,要么是补货点和最高水位等库存控制参数。该规划员日复一日地补货超过最高点,时间长了,反倒觉得这成了新流程,不认为有什么不对了。作为管理者,定期回顾,重新培训员工很有必要,这里面也有“信任但要确认”的成分。定期的岗位培训从来就应该是制度、流程的一部分。
你可以将在供应商选择与管理遇到的各种问题发邮件到rzhou@globalsources.com,我们将邀请行业专家来进行问题的剖析与解答。
责编:Quen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