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

中国本土IC品牌:低端为主,仍需努力

单从公司的数量上来说,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全球IC设计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全球1,800家IC设计公司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是来自中国。然而从公司营收数字上来看,IC Insight评选的2008年全球Top 50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名单中,却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大陆的公司上榜。

单从公司的数量上来说,中国绝对可以称得上全球IC设计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在全球1,800家IC设计公司中,至少有四分之一是来自中国。然而从公司营收数字上来看,IC Insight评选的2008年全球Top 50无晶圆厂半导体公司名单中,却没有一家来自中国大陆的公司上榜。 在全球第一的IC消费市场盛名之下,这样的成绩确实令人汗颜,而更令本土业者信心遭受打击的是,几年前还曾有两家本土企业“光荣”上榜。业界一度形容为“来势汹汹”的中国本土IC设计业究竟怎么了?换个角度来看也许会有新的发现。今年我们特别采访了一些电子制造商,作为IC直接使用者,看看他们是如何看待本土IC产业和相关厂商。 第一印象: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提到中国本土IC设计公司,制造商们眼中的第一印象会是什么?就此次采访的结果来说,答案可谓是褒贬不一。

李纯至今还保存着的1981年上海出产的国产IC。cmFesmc

由于公司产品种类等原因,来自摩托罗拉的工程师王正阳表示,在平时工作中他很少有机会用到本土IC。“但是我已经感受到了一大批中国IC设计公司的崛起,特别是在消费类电子产品中。提到本土IC设计公司,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其奋斗拼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王正阳认为,在过去几年里,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之后,本土IC业者也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果。“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国人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了解到其所肩负的民族使命。” 之前从事安防领域且拥有两年半IC采购经验的俞璐亭在谈到本土IC设计公司时也竖起了大拇指。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对视频处理方面的IC最为关注,这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非瑞芯莫属了。“虽然成立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但他们专注于数字音视频、移动多媒体芯片设计,还攀上了微软这面大旗,瑞芯已经站在了大部分设计数字音视频多媒体公司的前面。”俞璐亭表示,“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借此东风并凭着自己的努力,瑞芯首先从介入MP3入手,并在MP4和移动多媒体领域打开了一片天地,最终发展成为现在本土IC业内响当当的一家企业。” 不过对本土IC的评价并非都是一边倒。来自深圳金宝龙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采购部主管成基凤表示,对本土公司的第一印象还停留在中低端产品供应商的定位上,而且在过去的几年里,这种印象一直也都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在关键技术的投入上,本土IC公司也确实不如国外企业。”而玛雅咨讯的高级销售经理洪汛也表示,他印象中本土IC设计公司还主要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发展。即便是自己开发也是一些较为低端的产品。“不过随着国内的制造技术的提高以及设计人才的培养,过去几年里还是有一些较大的提高。” 上述评价还算是比较正面的,接下来这几位的意见就有些批评的意味了。广东中大讯通信息有限公司的资深科学家王雪多年来一直都潜心进行语音识别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由于用的产品以DSP和通用MCU为主,而目前市场上还鲜见这样的本土IC供应商,因此问到他对本土IC供应商的第一印象,他用了“落后”两个字。而问及过去几年来这样的印象有什么变化?他表示:“有变化。但主要是一些厂商开始直接‘开发’和供应一些常用功能的芯片。”此处的“开发”二字用了引号,耐人寻味。 在南京华瑞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商务部副部长卢诚智的眼里,本土IC设计公司还和抄袭、缺乏创意划上了等号,而做出这样的评价完全是基于其个人的亲身经历。“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接触过不少本土技术人员,其中真正有技术水平的真的是凤毛麟角。” 最尖锐的批评来自目前离职正在创业的本刊一位读者李纯。这位“60后”表示,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就一直在从事电子电器相关领域,而他有一个很深刻的感受就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外资企业的引入以及外来IC的强盛,本土IC日渐衰落了。“即使从事研发应用也压根不会想到本土IC。”他说,“一个是市面上越来越难见到和买到本土IC,另一个也是后来在外资企业工作的原因吧。如果让我说几个本土IC的型号(还不是完整的型号编码),我可能一个也说不上来。” 性价比需要再提高 在谈到本土IC的价格、性能、质量时,大部分的受访者还是比较中肯的。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评价还非常正面。举例来说,王正阳就表示,本土IC设计公司的产品无论在质量、价格、性能上,给他的印象都还不错。另外在某些领域也已经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或者拥有一定的优势,“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做得越来越好。” 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时所凸显出来的性价比优势是本土IC获得不少制造商青睐的主要原因。洪讯就表示,就质量而言,本土IC厂商的产品还是过得去的。特别是近年来在海外归国人员以及国外厂商在华研发分支的带动下,涌现出了一大批IC领域的专业人才。这些人将国外先进的IC设计技术和经营理念带到中国来,以市场化的运作赢得了本土制造商的认可。 王雪也举例说,本土一些非常专用的ASIC(特别是采用COB封装的)价格已是全球最低,而且质量也能满足产品要求。主要是低端的电子表、简单玩具等应用对这类IC的需求至今仍然非常巨大,使得这些IC厂家可以在低利润、高产量的经营模式下继续生存。“但是他们可能要面临无法升级的困境。”他表示。至于高端IC,王雪认为,虽然少数已经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应用处理器(如MP3主控芯片)已经为本土IC业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与国家在半导体产业投入的巨额资金相比,还不算是太大的成功,特别是代工部分由于市场运营问题至今仍然无法获得回报。 由此看来,要想满足制造商的绝对期望,本土IC厂商还有一定的差距。成基凤和卢诚智就持这样的观点。前者认为,与国外IC相比,本土IC在性价比上还需要再加把劲。当然,作为制造商,他们也会力所能及地多多支持。“比如在满足自身产品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国产IC。”成基凤说。而俞璐亭也指出,就一般而言,从刚起步到发展成熟,国外公司的产品性能、质量和价格基本都是成正比的,“但国内却是良莠不齐。” 根据自己多年的电子行业采购经验,俞璐亭还总结出了本土IC设计公司的几点优势。“国内IC公司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他说,“首先,国内制造水平正在迅速提高,本土IC无论是质量和性能都迅速得到了提升;其次,政府和产业上下游企业的大力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最后,中国市场容量巨大,而本土企业又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 当然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相对成熟的国际大厂来说,本土IC厂商缺点也还不少。俞璐亭也列举了四条。首先,本土IC厂商很多都对市场了解不透,公司治理经验也相对较少;其次,公司规模大都不是很大,而且产品线也比较单一;再次,技术水平相对较弱,研发能力不是很强;另外,资金实力相对较弱,股东信心也比较散。“国外设计公司的设计模式成熟、技术先进,而国内无论是产能、生产技术都没办法踏上顶尖水平。” 俞璐亭还对采购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抱怨,并表示本土IC设计公司还给他留下了一些很不专业的形象。“比如国外公司很少看到态度恶劣、交涉频繁、跨度周期长等问题,但是本土公司却屡见不鲜。”他补充说道。 从低端应用开始,建议走定制化路线 正如洪讯所言,同其他产品的设计一样,IC设计的发展也是需要多方共同配合的,更需要时间的积累。“总的来说,国内这几年IC设计的进步还是比较大的。毕竟我们现在还处在学步阶段,还要经过成长消化吸收,最后才能谈到真正的设计与创造。” 就目前来看,大部分的制造商都是从低端产品线上开始引入本土IC的。王正阳就表示:“如果要使用本土IC,基于本土IC的设计能力和水平,我会选择一些低功率、低频率的功能器件,而一些关键的器件,诸如射频功率放大器目前还是会倾向于国际品牌。”成基凤也认为,一些辅助性器件会考虑选择本土IC,但是系统中的核心器件还是不太敢用这类产品。俞璐亭则称,对于整个产业来说工艺和设计已经非常成熟的一些器件,由于能够保证一定的质量而且在价格上也拥有一定的优势,他会考虑采购本土IC设计公司作为供应商,反之亦然。不过他仍然强调:“质量还是第一道坎。”

李纯:根据具体应用对IC会有不同的选择,但要以保证所应用的产品的质量为前提。cmFesmc

这和李纯的想法大致一样。“根据具体的不同应用,会有不同的选择。”李纯说,“但还是要以保证应用后的产品质量为准。” 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出发,王雪表示,他在选择本土IC时会有两点要求。“一般情况下,如果质量上达到我的要求,我一定会考虑。”他说,“不过,对于处理器类的芯片,还需要看他们是否能够提供完整的技术支持和开发工具平台等。” 但是毕竟本土IC产业还是需要发展的,而就长远来看,制造商们对于本土IC的需求也将会越来越高。卢诚智就表示,本土IC公司要想获得更多来自制造商的认可,就必须多创新。“这个建议看起来比较务虚,但其实很真实。”成基凤的意见则是,IC业者要多在核心技术上多做投资,另外也要多注意培养这方面的人才,并尽量留住这些人才。王正阳建议本土IC业者从IC的功能运用领域进一步扩展,覆盖绝大多数的工程领域,而不是局限于单一简单的通用功能方面。 王雪对本土公司的期望主要来自技术服务方面。“从最低层来说,如今本土设计公司连最最简单的普通逻辑IC都几乎完全没有技术支持,换句话说,给你的感觉是芯片销售完全不了解他卖的产品。甚至你必须告诉他完整的型号,错一个字母他也无法找到替换。如果这么做,和卖大白菜就没什么区别了。”他说,“所以建议在这方面本土公司要多多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洪讯最后还谈到了IC定制这项业务。他表示,一般来讲,国外IC公司的定制业务价格都很高。因此建议本土公司能够在具有竞争力的价格的前提下灵活机动地配合制造商,吸引这方面的业务,并以此来扩大市场接受度,提高生存能力,积累经验。
责编:Quentin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微信扫一扫,一键转发

  • 关注“国际电子商情” 微信公众号

推荐文章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