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回来的物料一旦出现品质问题,公司主管第一意识就是责问采购部,觉着是采购部对供应商的管控力度不够。可是,供应商开发是按着完整的评审流程;采购下单时,品管部未下品质异常单,采购的比例也是按照季度供应商评价商定的比例采购,为何出了问题,采购部就要成为罪魁祸首?……”
日前,网友“maggiezhang”在国际电子商情论坛发表的一个名为《
采购回来的物料出了品质事故,到底是谁的责任?》的帖子,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讨论中不少网友力挺楼主,抛出了“采购零责任”的观点。他们认为,出了品质问题,采购只能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但责任不在于采购,因为在整个公司的供应链运作,采购都是起沟通作用的,而关键的确认作用是在工程和品质部。
例如网友“Cheertek”就表示:“客观来说,这件事情不是采购部的问题,采购部的职责范围是:保证交期,价格具竞争力,定期拜访供应商,审查供应商资格!至于品质出问题,如果有品管部,则100%由品管部承担,如果没有品管部,则由研发部门及生产部门承担!一个相对有规模的公司一定要责权分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网友“爱因迪生”也指出,从一个公司物料质量问题谁负主要责任上基本上可以推断这家公司物料控制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在物料控制水平差的公司,物料出了质量事故都是怪采购的,但是真正有水平的公司,物料质量是不依赖采购的,采购只是附有连带责任,物料认证、品质部等才是质量问题的主要部门。
不过,也有很多网友对上述观点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采购回来的物料出了品质事故,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供应商产品质量不好,因此“采购难辞其咎”。例如网友“seafever”就表示,采购部门做为物资采购的负责部门,采购回来的物料被检测出品质问题,采购部门理应承担主要责任,而不是品质部门。
网友“hoccleve”也指出:“‘经过了样品到批量的验证过程",故责任不在采购部门’,这一点大错特错!采购部门承认一个厂家的物料,除了测试样品、小批量验证,对一个厂家的品质稳定性和质量保证能力也是要充分考虑的。”
除了上述立场鲜明的观点外,还有一些网友主张“全员问责制”,例如网友“Carl_shan”就表示:“大家都有责任!采购只是负责要货,品保的作用没有体现出品质的管控力度,SQE对供应商的管理也没到位。总之,品质是一个团队协作运转的结果。”
网友“绝世蒿材”赞同以上观点:“出了问题证明我们的制度或者工作存在失误的地方,但是如果单纯把责任归咎于一个部门还是有问题的,供应商的责任要追究,采购、设计方、品管都应该承担责任。”并且他还强调,每一次质量事故情况都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处理,不能一刀切!
品质管控——从救火到防火
那么,一旦发生品质事故,作为采购又应该如何应对呢?大家普遍达成的共识是,当务之急首先是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尽量将损失降到最低,而不应该花太多精力在责任追究上。“重在解决问题,而不是互相推诿,这样才能出高品质的东西,保证出货。”网友“Jeanlin0595”表示,“因为客户就是你的上帝,没有了客户你也就下岗了。”
第二步,明确不良原因。采购、品质、设计、生产一起来找原因:“供应商评审”是否按照合理的标准与流程来做?质量检验部门在入库前的检验有没有问题?生产部在生产是前是依据什么到库房提料并生产?最后采购部也必须从供应商关系管理角度反思,你是如何对待供应商的。
第三步,确定改进办法。对不同性质的供应商需要不同的处理方式,代理、分销与生产制造的品控能力相差甚远。对于有质量保证能力的要帮助厂家找原因,今后如何保证不再重复出现类似问题;不能保证有质量的要坚决换厂家;认证新厂家做后备厂家,不能只有一个供应商。同时,各部门要反思自己的工作流程,对于这个问题或类似的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控制住,然后修改流程进行控制。
正如网友“sunzhendong”所说:“从我多年的品质管理经验来看,出了这样的品质问题的确充分的说明了该公司的品质控制能力低下。如果说什么事情都等到问题出来了再去补救,那就不叫控制了。” 归根结底,品质控制的目的在于事前预防,而非事后补救。
责编:Quen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