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市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掀起了一波宣传高峰,市场热度也是前所未有,相关的论坛研讨会场场爆满,加上NOKIA、三星纷纷推出内置无线充电功能的旗舰产品,对这一市场放出积极信号,一时间,很多公司纷纷启动无线充电项目,欲抢占上市先机。
中国市场遇冷,遭遇多方面难题
可是,今年以来,市场并没有想象中快速起量,国内品牌手机厂商也没有跟进推出相应产品,整体积极性并不高。
德州仪器(TI)高性能模拟半导体产品部业务拓展经理文司华 |
面对中国市场突然遇冷,德州仪器(TI)高性能模拟半导体产品部业务拓展经理文司华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首先是缺乏运营商的推动。中国运营商仍在试图了解中国消费者是否对无线充电技术感兴趣。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中国消费者对成本更为敏感。不同于日本运营商,中国运营商不愿意在无线热点中部署无线充电板;其次,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很难说服消费者放弃比较便宜的有线充电器转而使用价值400多元人民币效率更低的(75%)无线充电器。消费者更喜欢的是可为设备快速充电的无线充电技术。目前这在技术上是可以实现的,但由于诸如散热等问题的设计局限性而在商业上无法取得成功。”
在推广方面,欧美和日本运营商表现更为积极,日本电信运营商DoCoMo在去年的一次论坛上就表示今年一半以上的手机将支持无线充电功能;美国最大的几家运营商AT&T, Verizon, T-Mobile也在与几大无线充电联盟和手机厂商合作积极推广无线充电应用。而中国运营商们对于这一市场尚未给予明确的态度。
此外,中国市场在推广无线充电应用时,从概念宣传上有点误导消费者,让他们有了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在中国,我们称之为“无线充电”,给普通消费者的感觉是类似Wi-Fi一样,有更大自由度的使用场景。而美国叫“Inductive Charge(感应充电)”,日本称为“Place and Charge(放置充电)”,至始至终没有太多强调“无线”。这导致中国消费者在购买时就有一定的心理落差。
克服消费者认知度,还要看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正如文司华提到的,让消费者花400元购买一个效率更低而且大多数应用情景不太需要的装置,是很难推动起量的。台湾富达通科技总经理蔡明球认为:“就目前市场而言,消费者购买了无线充电手机,必须还要购买充电底座,使用的环境大多也是个人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完全可以选择线充,这就导致无线充电在个人应用环境下推广很难。”
另外,标准的不统一也导致厂商和运营商态度摇摆不定,持观望态度。目前主要有三大阵营进行标准竞争,分别是PMA(由Procter&Gamble和Powermat创立,目前成员数为87个)、A4WP(由高通和三星创立,目前成员数为51个)以及WPC(由多家公司联合创立,目前成员数为146个)。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第2页:无线充电理想的商业模式是怎样?
第3页:今年底或明年初国内市场开始起量
相关阅读:
• 无线充电市场方兴未艾
• 无线充电将起飞,考验触控屏的高抗噪能力
• 无线充电公司Powermat和PowerKiss合并yVXesmc
{pagination}
PMA联盟生态相对封闭,主要采用Powermat自主技术,接收端由Powermat提供,发送端可授权联盟成员开发。Powermat的无线充电产品在北美市场商用已久,因WPC的出现,导致销量有所减少,所以在去年成立PMA联盟共同推动。
A4WP,由高通和三星在去年创立,主推磁共振技术,今年6月,英特尔以董事会成员的方式加入联盟,三大巨头的联合让业内对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有了更多期待,但暂时来看,还需等待一段时间。A4WP联盟给出的信息是到2014年初将会有产品问世。
电磁感应和电磁共振技术的对比
Source:IDTyVXesmc
WPC,主推电磁感应技术,是目前成员最多、产品应用最为广泛的联盟组织。5W小功率Qi标准已基本完善,正在制订中大功率的标准协议。
无线充电理想的商业模式是怎样?
标准不统一、价格偏高导致用户接受度不高,运营商和手机厂商积极性不够。虽然大家认同无线充电未来很大一部分市场在公共场合如咖啡馆、酒店、机场等。但是这些场所也在考虑这一必要性:“目前有多少人拥有无线充电的手机,有多少人是为了充电而来这里消费的。”
而且目前标准不统一,公共场所部署无线充电发送端还要考虑支持多个标准。如公共场所部署不积极,那手机厂商也就不愿推无线充电手机,何况还要增加1-1.5mm的厚度,这就面临“鸡和蛋”的难题。
台湾富达通科技总经理蔡明球 |
富达通蔡明球认为起量的关键是提高无线充电应用的必要性:“所谓必要性是指非要使用无线充电才方便的场合,比如防水产品和车载应用。”他认为目前理想的应用模式是依托手机配套周边去扩充无线充电功能。他解释:“现在无线充电的应用场景大多数是个人环境,在家里和公司可以使用充电底座,车上可使用车载底座,而外出大多会携带移动电源,如果移动电源配置无线充电,使用会更便利,并且不需要考虑标准的兼容性,这类产品会成为今后主流。”
对此,TI文司华表示:“车载、办公室、家庭等是无线充电最常见的应用情况,公共场所如机场等的无线充电应用为次要的使用情况。在第一种用户情况下,采用无线充电板(办公室由公司付费;车载和家庭由个人付费等等),标准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正因为有三个不同的标准,未来无线充电产品将需要多模的支持。”正是基于这个原因,TI和IDT等公司将在不久发布双模产品。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第3页:今年底或明年初国内市场开始起量
相关阅读:
• 无线充电市场方兴未艾
• 无线充电将起飞,考验触控屏的高抗噪能力
• 无线充电公司Powermat和PowerKiss合并yVXesmc
{pagination}
今年底或明年初国内市场开始起量
既然目前大部分无线充电的使用环境都是个人应用环境,如家庭、办公室。标准的统一已经不是首要问题,关键性的问题就是价格。文司华表示:“目前发送和接收端的总体成本大约在300元左右,而消费者希望的成本大约在100元左右。”
无线充电应用不仅仅限于移动终端,应用空间巨大。
Source:IDTyVXesmc
这个价位与我最近参加的一次小型沙龙讨论上得出的结论基本一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笔者:“如果无线充电发送端能够将价位控制在100元以内,接收端在20元左右,市场很快就会起来了,而这个目标年底就可以实现了。”真正带动智能手机起量的价位在2000元以下,所以必须让这个价位的手机能够负担得起无线充电的成本,如接收端成本能达到20元,已经完全可以接受了。他还透露,国内手机品牌厂商已经开始行动,预计年底或明年初会有些产品集中面市。
文司华也对今年的市场比较好看:“今年全球市场的容量将比去年翻一番。”去年全球终端(接收端)出货量大约在1500万左右,发送端当然会少一些。
按照新应用的市场发展规律,欧美、日本会是第一批商用市场,中国会滞后一段时间。如果无线充电市场在年底起量,中国上游芯片或方案厂商的机会在哪?
首先,中国芯片厂商进入品牌厂商接收端的机会不大,目前基本采用TI方案,当成本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机会几乎没有。反倒是发送端还有机会,尽管,品牌厂商在推广无线充电时,发送端和接收端都提供,但发送端价格不菲,只作为选配,所在这个价格落差蕴藏着机会。
其次,芯片厂商可以针对接收端芯片,基于不同的标准提供一些客制化的发送端产品。也可以在手机周边应用中增加无线充电功能,达到差异化和增值效果,如移动电源、音响等。
再者,无线充电应用并不局限在手机终端,包括智能家居、厨房、车载、移动医疗、穿戴式设备都可以成为目标市场,应用空间巨大。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相关阅读:
• 无线充电市场方兴未艾
• 无线充电将起飞,考验触控屏的高抗噪能力
• 无线充电公司Powermat和PowerKiss合并yVXesmc
责编:Quen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