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右滑动:上一篇 向左滑动:下一篇 我知道了

关于可穿戴火热的一些反思和想法

可穿戴市场是大众还是小众?大玩家才能玩?初创公司如何寻求机会?如何发现需求,增强产品用户粘性?从去年可穿戴火起来开始接触这一领域,奔波于各大论坛和可穿戴公司,经过一圈洗 脑下来,他们大抵要传达这几层意思……

去年最火的一个词是“互联网思维”,今年过了将近一半,“智能硬件”比较热火,让长期受困于“硬件创新瓶颈”的高手们如发现了新大陆,蜂拥而至。卡上加颗芯片就叫物联网公司,电饭煲带无线功能就是智能家居,做个土丑肥能打电话,连亮点和卖点都不清楚的手表,美其名曰可穿戴,这个很早就有的玩意,实在看不出新意在哪。这些不是吐槽,而是事实存在。 从去年可穿戴火起来开始接触这一领域,奔波于各大论坛和可穿戴公司,经过一圈洗 脑下来,他们大抵要传达这几层意思:第一,我们是业内为数不多的可穿戴新潮公司,选材和芯片都属一流水准,产品很有竞争力;第二,我们的产品功能丰富,可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比如打电话、计步、测心率…;第三,功耗很低,价格也很低,达到用户可接受水平;第四,后台数据很重要,我们已有专门的团队分析处理数据,也有专门的社会化营销团队。当问及产品的最大卖点和受众、出货量以及数据运营规划时,很少有清晰思路。尤其在看到产品的一瞬间,就感觉我不会买。 我问过身边的朋友对可穿戴的了解程度以及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最吸引人的产品,回答基本是不了解或没有购买欲。我本人在用Misfit Shine,也看到身边一些朋友在用FitBit和Nike+ FuelBand,(国内的产品除了自己用,很难见到。)。让我谈Misfit有多大粘性,也说不上,我甚至也怀疑它数据的准确性,只是每天提醒我今天的目标未完成,再出去多走几步,每周看看运动量和睡眠质量,看下周如何调整,仅此而已。更大的用途只是为了装X,我觉得外观和产品形态做的还不错,我愿意戴,连Misfit的创始人Sonny Vu也坦言:你的产品先要让用户穿上,再谈功能。起码这一点他做到了。而我不过是借此从朋友“哇”的一声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表明装X成功。 上周末去参加芯原微电子承办的松山湖IC创新论坛,大佬云集,议题的最后也离不开最火的可穿戴市场,议题主要围绕如何找准用户需求,产生用户粘性。优美通讯在可穿戴这块积累颇深,为国内外多家知名公司做代工,优美副总裁刘向农也坦言:”这个市场目前炒的过热,现在不谈可穿戴都不好意思说是做硬件的。但这个市场如此火也可理解,每次浪潮来的时候都有原因。不过现阶段,大部分人把这些产品当新奇的玩意看,预定火热,回去用不了几天。”很多产品看似光鲜的预定背后,用户粘性其实并不强,出货也一般。 也有不少人靠着丰富的想象力发现人们很多“刚需”,比如小孩尿布提醒功能、老人鞋子装传感器定位/防跌倒、隐形眼镜通过泪水检查疾病、筷子检查食物卡路里…实地调查一圈发现,并不是想的如此简单。对这个市场又困惑了:到底需求在哪,如何找准痛点,对症下药?这个市场是大众还是小众市场?大公司才能玩还是小公司也有机会?功能是单一还是丰富点好? 我想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这个市场还处于萌芽期,生态还不完善,用户认知度还需要时间培育,连三星的手表一季度也不过40万出货量,FitBit出货总量也刚过百万。所以对大多数公司而言,机会还在,而且只给有准备的公司。冲的太快只能沦为先烈! 苹果的iWatch会是一剂猛药,不谈功能,它的品牌影响力会给整个市场带来空前的热度,而且对于普及用户认知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感谢各大玩家的预热,iWatch发布后,可穿戴时代才真正开始。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本文下一页:软硬件成熟度和市场形态

相关阅读:
[图文报道]飞思卡尔技术论坛(FTF2014)聚焦深圳
IHS:2019年体育健身监测仪市场规模有望达28亿美元
15年来,智能手表其实一直都在qXpesmc

{pagination} 软硬件成熟度 目前来看,软硬件平台都还未达到可穿戴设备的需求,CPU,RF,传感器都还需要重新定义。市面上大都以现有硬件搭建。MTK,高通,英特尔,君正都在做专用CPU,最快年底情况可能有所改观;低功耗WiFi也是BT的竞争对象,目前未出来不好评论;传感器也是核心器件,消费类的传感器移植过来问题不大,但是专业级如医疗类难度不小,而且传感器与CPU之间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义,传感器不仅仅只是做简单的数据采集工作,还要配合CPU做预处理和数据管理,如可能,传感器公司还要能负担一些数据建模的工作。除了这些器件,外围元件要尽可能少,方案公司要做到将所有器件尽可能整合在一个小体积内,甚至要将多颗芯片封装在一起,达到小体积,降功耗的目的。 软件平台也是同样的问题,臃肿的Android系统不适合在小设备上运行,即便新推的Wear也只能满足部分需求,基于开源软件重新做适配可穿戴设备的OS是有必要的,但必须是开源的,而且与现有连接设备如手机系统是兼容的。 市场形态 先谈谈之前提到小众和大众市场以及大公司/小公司策略的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些并不是很纠结问题。 大公司善于走平台策略,只有大体量才可支撑,面对的市场必然是大众市场。小公司一般以点突破,寻求广面发展,开始可能是小众市场,可能发展为大众市场,这个看公司发展和策略,也可能一直定位小众市场。这一点可以看看小米的发展历程。 所以公司无论大小,都在这个市场有的玩(暂且认为可穿戴市场是大规模市场),只是玩法各异。每个新市场也给了无数新公司挑战大公司的机会,正如互联网大咖KK说的,大公司最惧怕的是边缘创新引发的行业颠覆,当然颠覆只是说说而已,没那么容易。 不少人仍然看衰这一市场,我持保留意见,可穿戴的形态和品类很多,甚至不一定是穿戴形态,整体来看体量还是很大的,大众市场需要培育,需要一个引爆点,可能是一个不那么完善的需求点+可接受价格+时尚附加值+尝鲜心理,通过不断完善,增强用户粘性。 在市场萌芽期,大家要做的是提前储备,找准自己的定位,切莫跟风,但是风来的时候,要努力成为风口上的猪,这一市场最后发展也会遵循长尾定律,无论大众小众找到自己的空间足矣。 另外要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专业领域和大众哪个市场先起量?大众市场不一定是刚需,甚至会是时尚品或快消品,专业领域可能是刚需,比如保险、医疗、运动健身等,这一块会先起来?但是按照一般规律,没有大众消费市场对用户的培育,很难辐射进入专业领域?不知大家怎么看?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本文下一页:产品定位与定义、团队建立、社区运营

相关阅读:
[图文报道]飞思卡尔技术论坛(FTF2014)聚焦深圳
IHS:2019年体育健身监测仪市场规模有望达28亿美元
15年来,智能手表其实一直都在qXpesmc

{pagination} 运作模式 前面提到大公司都是企业平台战略,做可穿戴是对现有产品品类的扩充和延伸,对现有生态的完善,还是拿小米举例,手机切入市场,然后做盒子、电视、路由以及平板,品类不断扩充,搭建成基于MIUI和小米电商的平台,再增加可穿戴产品也是一种补充。 大公司运作模式太复杂,不便多谈,这里想跟大家探讨下小公司如何运作,说下自己的浅见。从以下几个方面讲吧: 团队建立 如果是考虑做一流产品的新创团队,那么必须软硬结合+互联网基因。深圳有比较成熟的硬件人才资源和供应链优势,最重要一点是比较务实。北京资本活跃,互联网底蕴浓厚。二者结合打造的产品成功几率相对高。当然大家可以忽略两个地点,只是最近有文章将两地做了一个对比。软硬结合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关于互联网基因,现在,尤其是要做这样新奇特产品,玩不转互联网的公司基本没有未来。 产品定位与定义 定位决定了产品的主要受众和痛/卖点,有了清晰的定位和前期调研分析,进而进行产品功能定义,互联网属性产品的热卖使得在中国产品经理的职位开始受重视,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需具备前期调研,需求分析以及功能定义的能力,最大的考验在于取舍之间以及选择合适的市场切入点。打造出的产品既要解决实际需求,又提供便利性而不影响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做到自然融入。如果定位不清晰,做出的产品四不像;如果功能定义不够明确,哪些该有哪些不该有,最终在功耗,体积,成本,功能方面还是要做一些取舍,肯定要有所平衡,如何取舍才是关键。 社区运营 在产品同质化极其普遍的时期,如何做出差异化,给竞争对手建立区隔门槛,形成区隔要看产品在性能、功能方面的独特性以及参照对象,这一点体现在研发实力和供应链管控能力上。 对初创公司而言,要想产品活下来,建立一定门槛是前提,如果能在产品面世前将产品尽可能完善一些那就更好了,建立社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这一块硬件型公司不会去考虑。其实社区运营从需求调研阶段就可以做了,聚集一些对此产品感兴趣的人群,帮助做需求分析和功能定义,工程样机出来可以众筹的方式做初步体验,反馈意见和问题,再进行改善,在产品面世时其实等同于已经做了几次迭代,效果比新浪30万一天的广告更有效而且精准。包括后续的产品迭代和售后,都可以通过社区进行,这在手机领域也是很常见的运营方式。 互联网给予人们极其便利地沟通和连接成本,通过有效地引导实现精准聚焦,这些优势都可以利用在社区运营里。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本文下一页:最后给大家提两点建议

相关阅读:
[图文报道]飞思卡尔技术论坛(FTF2014)聚焦深圳
IHS:2019年体育健身监测仪市场规模有望达28亿美元
15年来,智能手表其实一直都在qXpesmc

{pagination} 营销服务与售后 社区运营其实已经可以解决部分营销和售后的问题,但仅此还不够。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是好酒也怕巷子深,好东西一定要秀出来。社区太小,需要更广阔的互联网平台,撒网再引导聚焦,专业的营销团队和社区运营都很重要。这里也要提醒重视售后环节,大家夸你产品好,没多少人在意,但是一旦有抱怨的声音,大家会特别在意。小米1代刚出来的时候,售后也有很多问题,看看雷军在营销和媒体方面的资源是如何处理的,处理不当可能就没有后续了,初期往往是最艰难的,一个用户的反馈如果没有及时解决,传播速度可能也是病毒性的。 最后给大家提两点建议: 1.不要过分期望iWatch会给这个行业带来曙光,苹果的东西注定是自家玩的,这一点可以参照苹果推新品类iPad的市场反应,iPad就是平板的代名词,过去好几年,看看平板市场的处境,几家活的滋润? 2.从来没有屌丝能逆袭 小米从外界杀入手机圈,短短三年市值破百亿美元,被奉为屌丝逆袭的典范,大家可以回头看看小米的创业团队和资源,还有MIUI、“为发烧而生” 口号、“专注极致口碑快” 七字诀、饥渴营销等等制造一系列热点话题,包括后续的产品踩点节奏和品类扩充,每个环节都配合很好。记得当时全民学习小米模式,最后只有小米一骑绝尘,直到连灰尘都看不见,所学不过皮毛而已。谷歌32亿美金收购Nest公司同样如此,很多因素早已注定他们不会只是默默无闻。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相关阅读:
[图文报道]飞思卡尔技术论坛(FTF2014)聚焦深圳
IHS:2019年体育健身监测仪市场规模有望达28亿美元
15年来,智能手表其实一直都在qXpesmc

责编:Quentin
本文为国际电子商情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请尊重知识产权,违者本司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
  • 微信扫一扫,一键转发

  • 关注“国际电子商情” 微信公众号

推荐文章

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