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场合讨论政治话题并非明智之举,特别是对造访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这可能是会惹祸上身的。所以我们在当地都会尽量小心,避免提到有关于中国政治的相关字眼。不过,我却在日前于东莞举行的一场产业论坛上看到这样的禁忌被打破──某场演说的最后几张投影片画面上,赫然出现“互联网思维就是毛主席思想”这样的句子。
那真是吓了我一跳…主讲人并没有详细讲解那个句子的意思,很快就跳到下一张投影片,不过它让台下的中国听众(我想我是其中唯一的外国人)发出有些紧张的笑声,还有一些窃窃私语以及许多好奇的表情。把象征中国光明未来的互联网产业与中国领袖毛主席放在一起,并将中国目前的“互联网思维”与“毛主席思想”相互连结,这个发想者感觉颇为大胆。
“互联网思维就是毛主席思想”?
中国的网络巨头如腾讯(Tencent)、阿里巴巴(Alibaba)、百度(Baidu)与小米(Xiaomi)备受当地人民与新闻媒体追捧,把这些公司与毛主席放在同等地位来比较也还挺恰当的。经过笔者调查,原来这个创意十足的题目来自一位名为魏武挥的中国博客,他在一篇博客文章中针对“互联网思维就是毛主席思想”的论述节录如下:
1. 得D丝得天下:毛主席思想里很重视农民,D丝这个词所真正蕴含的意义,大致和农民是差不多的:要得到数量上占据大多数的社会中下层。
2. 粉丝经济:特别注重纪律,重视党员个体和组织的密切关系…个体和组织的关系非常密切,信仰非常重要,在信仰之下,党员对共|产主义有粉丝情结。
3. 价值观:互联网产品基本都是由代码组成,代码本身并无价值观、左中右。但在产品经理、研发人员的摆弄下,产品拥有了价值观,就拥有了灵魂,俨然可以无往而不利。特别强调价值观,价值观这个问题一旦混淆了,那就会引发路线斗争。
4. 刚需:“打土豪分田地!”简单易懂,而且切中所谓的“刚性需求”——如同互联网公司善于掌握消费者“必备”需求。
5. 接地气:所谓的“接地气”就是接触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反映最底层普通民众的愿望、要求、利益…而无论是 或是互联网公司,都是以这样的思维来“联系人民群众”。
6. 逆袭:“以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奋斗与成功历史,与互联网公司颇有共同之处…
7.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这被很多公司奉为口号和宗旨,有一家公司做得更有些意思,不仅成天把用户挂在文宣里,还在自家门口大竖一块“为人民服务”的招牌——细细想来,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和为人民服务,表述不同,理念一致。
8. 动作快就对了:快是什么?就是赶紧着、赶紧出产品、赶紧圈地、赶紧整用户,慢了就来不及了。互联网竞争激烈,怎样才能赶紧?这个不重要,别空发议论,实务动手卷起袖子干、快点上是正经…
9. 极致:毛主席思想是不讲中庸的——共|产主义追求一个极致美好的世界;而这个词也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爱用的宣传句子…
10.大数据:当“计划经济”有了以云端运算为依托的大数据之后,数据取得可以更全面更有时效性,这点与互联网公司有共同的目标。
11. 平台:毛主席曾就中国革命提出: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党的建设和价值观、粉丝经济有关,至于统一战线,那就是“开放平台”。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统一战线,与开放平台何其相似……
12.试错:宏观上我们要基于数据做计划,具体微观上,要允许犯错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空谈误国,空谈就是不敢试错!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本文下一页:接地气,粉丝其实是……
{pagination}
互联网公司协助中国摆脱“山寨”之名
以上的论点也许是带着点自嘲的意味,但也表明了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思维与毛主席思想确实有相似的价值观与方向…举例来说,中国互联网业的教父级人物马云,与毛主席都相信群众的力量,致力于传达“接地气”的群众语言,并利用从众心理去激发人民/消费者产生“必须赢”、“必须要有”的心态。
而互联网产业与 确实都强调“以人民(用户)”,也都不怕犯错,不会考虑最后输或是赢,都认为需要先采取行动,随后再来改善成果。如中国本土智能手机品牌小米,该公司的创办人们一直将自家公司称作是“互联网公司”,也一直以那样的思维做为经营策略,排除了中间人、直接透过网络发声,建立了忠实的粉丝群,持续透过尝试、改善,快速推出一代又一代的产品。
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中国的那些“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他们的骄傲与喜悦;那些网络公司催生了最具创意的各种在线服务,也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十亿中国人民每一天都与微博、微信、淘宝、在线支付等等各种互联网连结密不可分。而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协助中国走向崭新的21世纪,甚至摆脱“山寨”的之名。
拥有广大群众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在当地的影响力与权力难以估量;在中国产业界,能与那几家网络公司“联盟”或建立“关系”,至关重要。身为一个代表西方世界的观察者,我很庆幸能见识到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如何迅速崛起以及发达,但或许我这个小人物该就此打住了,对中国的“奇迹”有太多赞誉,恐怕不受欢迎。
本文授权编译自EE Times,版权所有,谢绝转载
责编:Quentin